【读书月征文】“吾爱孟夫子” ——随翻《孟浩然诗集》杂记
医院目标支持系统上线以后,按照平台要求,给自己制定下工作目标和计划外,并制定学习与生活目标,让工作、学习、生活多足鼎立,平衡、支撑、提升。于是,每天读一首唐宋诗词,便开始成为我的每周学习内容之一。近阶段,结合我院第四届读书月活动,特地找出《孟浩然诗集》,利用晚饭后的闲暇随手翻看,感受诗人的独特情怀与别样风采。
有唐一代是诗的黄金时代,唐代诗人多如群星,且个个璀璨夺目,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跟他们比,孟浩然虽然名气没有他们那么响,却也自有高光。
诗中佳句多,这是我爱读孟浩然诗的一个最直接理由。“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别后能相思,浮云在吴会”……在《孟浩然诗集》里,随手一翻,几乎每一首里都能读到让人喜欢并玩味的诗句。在这些诗句里,他描写的景致、抒发的情感,让人那么容易从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鸣——游历、客居、思乡、离别、展望……千年之下,我们不也都经历这样的场景和情绪吗?所以,每每总有那么一首诗歌中的一两句,写某个时刻、某个场景、某种情绪,暗暗地契合你的心。
是的,打动我的,还有他诗中的平常心。“诗歌是心灵史”。多读几首孟浩然的诗,你就能发现他的情感平淡这个特点。诗人即便是高兴时,也见内敛。看这首家喻户晓的《春晓》诗就能一窥其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你能看得见他的沉醉、看得见他的喜爱、看得见他的怜惜,但终不见他有狂态、终不见他有狂言痴语。诗人即便有伤心、会难过,也显得较为平静,动静大点,也不过是“读罢泪沾襟”(《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情感表现很有节制。并且,在激烈的冲突需要他选择时,他似乎很乐意做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岁月流转,谁不是由纯真少年到浪漫青年再到负重中年,而他一直都在的平常心,让人企望和羡慕。
还有,我们挚爱过的乡村景致、遭遇过的旅途风物和知心故人,孟诗也早就录记下来了。你看,他诗中经常写的,无非都是常见的景象,且多是乡村的自然地理风貌,这很容易让有着乡居生活经历的我在心理上产生亲近和认同感。来看我们熟知的《过故人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乡村平常景致、乡村平常饭菜,连相见的,都是老面孔,所写内容一点都不新奇,甚至不新鲜,但这不正是我们少小时候的见闻经历吗——来了亲戚,见到朋友,说农家事、田家事,透过常见景物的背后,是我们记忆中的淳朴自然之美以及宁静恬适的美好岁月。
不施浓墨而用淡彩,这是他的诗作让我喜欢翻看的原因之一。他写山水、写田园,都爱用淡墨,不喜欢用浓墨重彩。他用平常心,见平常景,又以平常语写出。而且,他很喜欢用白描手法。在他笔下,景物仿佛信手拈来入诗的,不雕不琢,不工巧,不新警,但却自然天成。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句,粗线条勾画,淡墨出之,清新自然。所以闻一多先生评价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所以,读他的诗,需要我们细品——语淡是表象,情浓才是他的真实底蕴,而这正是孟浩然诗打动人的一大秘诀。比如那首《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摹写自然风物,能写出它的幽静闲适之境和悠远神韵,所以淡而有味,情味隽永;“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个人所见所闻,能表现出人情味乡土气,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所以自有淳朴情趣;在篇末,诗人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待友人邀请,自己竟脱口主动预约下次再访,见得情谊浓重,淡语写出深情。
当然,了解盛唐诗歌的人可能会觉得,当边塞诗、游侠诗正在走红的时候,孟浩然不写“大漠孤烟直”、不写“万里长征人未还”、不写“十年磨一剑”、不写“直挂云帆济沧海”,却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田园生活、写“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静谧的庐山山水,是不是有点不入流了啊?有人说过,“所有作家的写作都是在写自己”,孟浩然也不例外。他的人生履历极简单很平常:40岁前,襄阳读书,余暇附近闲逛;40岁时,去长安不第,之后远游吴越,几年旋归,安于田园。其间,曾短暂出任张九龄幕僚,不久便归回故里;52岁上,因疾而卒。一介布衣,一生基本算是顺利平安的,既无大起大落,也没有大喜大悲。这应该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情感平淡的原因。所以,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题材,他自知无力表现便有意回避;或者,就是他自己根本不热爱这类需要有非凡经历与大气魄才能支撑起来的题材呢——也许,这正是诗人的聪明之处。
于是这样一来,当同时代的诗人都用开放、进取、乐观、浪漫、重事功、有理想来展现盛唐气象的时候,诗人孟浩然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一种自然与宁静。不论今古,生活永远都是多式多样的,李白的浪漫是一生,高适的豪放是一生,杜牧的风流是一生,孟浩然的平淡,又何尝不是滋味一生!放在时代大背景下,他歌唱的田园、山水生活,同样是盛唐时期不可或缺的一个侧面。这样,他的诗歌正好是对其他诗人诗作的一种补充。其诗之妙,即在于此。
当然,因为经历简单,生活平凡,孟浩然诗在思想内容上的确不够丰富,这让人多少有些遗憾。正如苏轼所谓:“(孟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满是可惜。而且,翻看孟浩然诗集,简短诗体多,长篇歌行几乎没有。这也应该跟他经历简单、生活平凡有关,所以让他在选择诗体时,不喜欢宏大的歌行体,更喜欢短小的五绝。像我们所熟知并喜欢的《宿建德江》《春晓》等,都是他用五绝写就——形式是思想的载体,平凡的经历,平常的景物、平淡的情感,20个字,可能在他看来,装进去刚刚好——篇幅长,要更多的东西填充啊。
但就是这样一个孟浩然,却入了极傲狂的李白的法眼。李白对孟浩然的表露是直倾式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李白才高,能让他青睐的,前有谢朓,同时代似乎只有孟浩然。
连李白都高看的诗人,魅力还用我多说吗?
【后记】在经济大潮背景下,有时会追问生活在高度现代化时期的我们为什么还喜欢阅读古诗词。是喜欢诗歌里的特殊意境与情趣?是觉得诗人替我们写出了我们想表达的喜怒哀乐等细腻感受?还是在诗歌里,我们能够随诗人一起理解人生并开始充满同情和爱?抑或我们通过读诗,感觉到平凡的生命可以拔高一下?……一位知乎作者说过:“我们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而是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诗人的智慧和趣味,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安慰”。的确如此。
宣传科:陈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