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交流活动:“慢性疼痛的身心治疗”圆满完成
5月13日我院国际医学部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从身体到心灵:慢性疼痛患者的心身治疗”。活动邀请了德国北豪森应用技术大学社会医学、康复科学与健康照护学院主任,德国Clausthal-Zellerfeld心身医学康复中心医疗主管Markus Bassler教授,以及中德心理治疗学院德方主席、法兰克福大学附属心身医学教学医院院长Wolfgang Merkle教授前来授课及指导工作。
上午10:00,Bassler教授来参观国际医学部,并做了1小时的心理治疗现场个案督导。
(图为专家参观我院国际医学部)
下午1:30,在科教楼学术报关厅,Bassler及Merkle一起进行了一场关于德国整合心身医学模式的讲座,100多位院内外的医护人员前来学习。
讲座开始时,Merkle教授用中文做自我介绍,并且表达了自己非常喜欢苏州这座城市,赢得大家一片掌声。随后,教授介绍了德国的大型住院病房和日间门诊病房如何通过综合多模式方法实现对慢性疼痛患者的心身治疗。慢性疼痛是指引起伤害性刺激的损伤痊愈了,而疼痛仍然存在的情况。这类病人往往辗转于临床各科,但很少能做出正确诊断,药物治疗效果也不令人满意,给病人造成不同的心理危机,其精神、心理创伤甚至超过病理体征。在德国,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有一套非常成熟完善的整合治疗模式,包括了多种治疗形式,如个体咨询、团体咨询、CMT运动治疗、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讲座结束后,Bassler教授担任组长,Merkle教授做观察员,一起带领12名医护人员进行了一次巴林特小组活动,。巴林特小组是由精神病学家Michael Balint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伦敦创建。巴林特主张让医生在短时间内理解病人,理解医生自己的行为对病人造成的影响,并理解病人对医生心理的影响,是解决医患关系的重要方法。
(图为巴林特小组活动现现场)
此次学术交流让我们更全面得了解了患者的慢性疼痛问题,学习了德国多样化的心身整合治疗模式,通过巴林特小组,更好地理解了医患关系,并更加关注医护人员的自我照料问题。
国际医学部:谢愉 王珏君 孙志辉
审核:孙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