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开展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复杂室早的射频消融
9月25日,我院心内科成功完成在心腔内超声(ICE)的指导下复杂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
患者48岁,反复心悸一年余,曾就诊多家医院,明确诊断频发室性早搏,多次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26000次/24小时。患者说,自己身体一向健康,无任何基础疾病,因工作繁忙,近一年出现间断心悸,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效,然而停药后再次复发,出现心悸症状,这让正当壮年的自己很是苦恼。吃药吧,又担心长期口服药物会带来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我院心内科就诊,希望能够彻底根治。
该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频发室性早搏20964次/24小时(图一),医生认为具有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手术指征,患者同意手术治疗。然而,临床心电图提示,此类室性早搏并非常见起源部位室性早搏(图二),有文献报道在所有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早搏中,起源右室间隔发生率不到3%,实属罕见!
图一:动态心电图检查:频发室性早搏20964次/24小时。
图二: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
术前,全科讨论时发现该患者室早部位比较特殊,经过与多家上海和北京专家会诊,均考虑为右室调节束来源室早。这个部位室早非常少见,并且由于调节束位置特殊,导管极难稳定贴靠,需要心腔内超声支持才有可能成功。在经过充分准备后,于9月25日上午9点,在局麻下行射频消融术。
在科主任张孝忠教授的带领下,心内科运用心腔内超声(ICE)技术,在三维电生理下构建右心室模型,精准指导消融部位。术中进行激动电位标测发现,预估的调节束部位室早激动并不提前,最后在右室后间隔部位标测出最早激动点。手术全程绿色零射线,精准找到室早起源点,经过约2小时,成功完成右室后间隔室早的射频消融,术中即刻早搏消失;给予药物激发后,观察30分钟未见早搏复发。术后,患者平躺6小时后下床活动,隔日后出院。
图三:心腔内超声指导下三维电生理建模室早消融靶点图
在复杂心律失常患者的消融治疗中应用心腔内超声技术,能够直观地看到心脏里面的结构,精确定位消融导管的位置,因此可以提高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及时监测消融术中不良并发症的情况,而且该技术大大减少X线的使用,减轻辐射对患者的伤害,对孕龄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有极大的益处。我院心内科开展的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为复杂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安全。
心内科: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