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医生柴琛:以腹腔镜为戈 做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守护者

2023-08-17

“8月3日:上午3台四级手术;中午对《外科快讯》相关稿件进行编审、校正;下午对手术患者进行逐一检查,准备肿瘤临床营养新理念学术会议相关材料;晚上进行科内业务学习,回答网友提问。”

这是我院大外科主任、普通外科学科带头人柴琛教授的日程表,从早到晚满满当当。“习惯了,忙起来并不觉得累。”

“温文儒雅”“谦和有礼”“平易近人”……见过柴琛教授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初次见面不知道他身份的人,会以为他是一位学者,但这位儒雅英俊的医生却以腹腔镜为戈,驰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与胃肠胰等消化道肿瘤的战役中一骑绝尘,勇往直前,将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急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是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守护者。

 

“微创中的微创”

小切孔里的大手术

“谢谢!不但成功切除了肿瘤,还帮我保留了脾脏功能,真的太感谢你们了!”今年7月,柴琛教授带领团队,为一名女性患者成功实施了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31岁的张女士体检时发现脾脏囊性占位,肿物长径超过10厘米,当地医生告诉她必须进行脾切除术才能治愈,张女士因此慕名找到柴琛教授求诊。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对机体免疫平衡的稳定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柴琛教授率领普外科胃肠外科团队提出了尽量保存脾脏功能的微创手术方案——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但是,由于脾脏血供丰富、质地较脆、缝合困难,一旦操作失误,可能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难度和危险系数极大,需要外科医生具备高超的腹腔镜手术技巧。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在柴琛教授团队细心、耐心、精准操作下,手术终获成功。历经2个小时,出血50毫升,在完整切除脾脏肿物的同时保留了大部分脾脏。术后第1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并进流质,复查血常规血小板等各项指标正常,患者恢复十分顺利。

 

这样的成功病例不胜枚举,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早期即能下床活动等显著优势,但手术难度和风险相比传统开放手术要大许多,手术精细操作要求更高,稍有不慎会引发大出血,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因此医生必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水平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在柴琛教授的手中,腹腔镜是治愈疾病的一把利器,是他的第二双手。“爱惜组织,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将微创手术做到极致是我们的目标”。

 

聚焦精准外科

以国际视野开拓“微创之路”

2011年在台湾慈济大学参访,2012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哈维德夫医院访问学习,2017年在台湾台中荣民总院、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参访。为更全面地掌握精准外科技术,利用腹腔镜微创技术解除患者的病痛,柴琛教授曾多次出国研修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腹腔镜微创技术发展的新动态,积累经验。

前段时间,63岁的白阿姨做了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根治手术。手术仅用了100分钟,出血只有20毫升。让老人没想到的是,做完结肠癌手术后第一天居然就可以下地行走及喝水,第二天可以吃营养素,第三天肠功能恢复、进食流质,达到出院标准。

这是柴琛在丹麦哥本哈根哈德维夫医院胃肠外科做访问学者时,学习的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多年来一直在临床实践应用。以微创和快速康复理念开展胰腺肿瘤根治术、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等;基于微创化和规范化诊治胃肠肿瘤方面迈了一大步,使得以前的大手术变成了常规手术。营养的全程管理使得快速康复理念得以实施,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率,缩短了住院日,节约了医疗资源。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在胃肠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院普外科胃肠团队在柴琛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学习运用新技术,科室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目前常规开展“双镜及三镜联合治疗胆道结石”、“尾侧入路微创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基于膜解剖层面的D2胃癌根治术”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患者在术后得到了迅速康复,短期内即可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

据统计,近三年来,我院普外科胃肠团队三四级手术超过70%,四级手术接近40%,微创手术达到60%以上,并建立了胃肠外科和甲乳外科两个梯队,使得普外科更专、更精,拓展了普外科发展的纵深空间,提高了区域竞争力。

“大手术做好,小手术做精。”柴琛教授说,医学,是一条不断精进的路。

 

解除患者病痛

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柴琛是一位医者,更是一名党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践行着党员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对口帮扶、党员进社区、基层义诊送健康、医联体宣教……尽管每周的正常工作已经非常劳累,但每到休息时间,他又马不停蹄地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主动服务基层百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在科室管理上,他充分利用医疗行业优势,结合专业特色,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等党建活动,将党的建设融入科室管理和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增强科室人员的精神动力,各项工作任务取得实效。同时,以质量和安全为重要抓手,结合医院院科两级质控,完善并落实了主诊医师负责制、危重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等临床核心管理制度,督导科室进行大查房、业务学习,逐步提高理论和临床诊治水平,减少手术并发症,保障医疗安全。近三年来,科室临床质量和安全稳步提高,无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事故发生,获得了患者的认可和赞誉。

 

在普外科办公室,挂着一幅苍劲挺拔的松柏图,题字“精诚医护 厚德仁心”。这是由91岁和96岁两位老人共同创作的书画作品,一笔一划都带着温度,传递着患者的感激之情,更是对医务人员工作的认可和赞许。“做有品质的医疗,做有温度的医者,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柴琛教授说。

面对患者,他耐心细致、事必躬亲面对疾病,他直面挑战,迎难而上作为一名教授、硕士生导师,柴琛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厅级科技一等奖1项,发表 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0余篇,荣获苏州市“姑苏特聘B类人才”、苏州市2021年度“医者仁心·提名人物”、苏州高新区特聘A类人才……以腹腔镜为戈游走于微毫之间,小切口里完成大手术,将无数“不可能”变为“可能”。“为患者带来新的生命和新的生活质量,这就是医生的价值。”柴琛说。

宣传科: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