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同作战创造生命奇迹——31岁重症脑出血患者重获新生纪实
近日,31岁的顾先生突发脑出血,经过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中医康复科五大团队四个多月的协同攻坚,最终挽救了这个年轻的生命,展现了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多学科诊疗体系(MDT)的优势。
多学科联动打响生命保卫战
今年年初,急诊绿色通道接收了一位深度昏迷的年轻患者。急诊团队迅速完成关键诊断:血糖仪爆表提示HHS高渗状态,颅脑CT显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收缩压飙升至220mmHg。骨髓腔穿刺建立"生命通道"、靶向降压、渗透性降颅压多管齐下,同时,ICU、神经外科专家已抵达抢救现场。重症团队接力实施精准生命支持:连续动脉血压监测、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目标导向性容量管理,通过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搭建起生命支持网络,为手术争取了宝贵时间窗。
微创手术突破生命禁区
在急诊-ICU联合护航下,神经外科团队立即启用神经导航定位系统,实施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术。手术团队在清除35ml血肿的同时,植入多模态颅内监测系统,实时捕捉脑氧、脑温、颅内压等关键指标。术后管理再显功力:重症团队运用集束化脑保护策略,联合神经外科开展每日联合查房,动态调整镇痛镇静方案。当患者遭遇肺部感染、脱机困难等险情时,果断气管切开术,结合个体化肺康复方案,历时54天成功实现气道自主管理。
中西医结合开启康复新篇
病情稳定后的第3天,康复团队便启动早期干预。运用国际先进的Brunnstrom分期疗法,配合中医醒脑开窍针法、督脉灸法,创造性地将高压氧治疗与经颅磁刺激技术相结合。康复治疗师团队量身定制"三维立体康复计划":通过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重建运动中枢,借助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恢复吞咽功能,创新性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认知训练。经过系统治疗,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实现三级跨越,自主进食能力完全恢复,改良Barthel指数提升至30分,呼吸肌力达到健康人群的85%。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多学科合作体系的胜利。"该案例的成功,验证了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构建的"黄金1小时急救圈-精准手术平台-早期康复介入"三位一体救治模式的有效性。
站在康复大厅窗前,看着顾先生在治疗师指导下完成10米独立行走,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抹笑容里,凝结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医学的求索,更彰显着现代医院多学科协作体系迸发的强大生命力。
中医康复科:刘梦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