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平台:好医生毛敦:生命的接力与延续

2020-01-15

1月14日,学习平台报道我院好医生毛敦事迹。


宣传科


【附】原文

好医生毛敦:生命的接力与延续

苏州学习平台2020-01-14

作者:蔡靖佩 李德朋 顾玲荧 殷赟霞 李京

在苏州大学医学部,陈列着一副人体骨架标本。这是33年前,医学教育家杨汝杰教授的骨架。他是苏州第一位遗体捐献者。

33年后,2019年9月,杨汝杰教授的儿子杨培汉先生的遗体也捐献给了苏州大学医学部,用于医学研究。他的眼角膜捐献给了两位患者,让他们从此重见光明。

在苏州,登记在册的遗体捐献志愿者和器官捐赠志愿者中,有很多医务工作者,他们希望在自己的生命终止后,用身体为医学事业做最后的贡献,用自己的器官为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高新区人民医院的毛敦医生就是一位器官捐赠志愿者。

面对记者的采访,毛敦道出了自己对于“做个好医生”的理解。

【以下为毛敦医生的讲述】

我是苏州医学院毕业的。苏州医学院现在叫苏州大学医学部。杨汝杰教授身前站在讲台上教了学生三十多年,他过世后,依然站立在那里,用另一种方式教授学生。这一站又是三十多年,而且还将一直继续下去。

在我们国家,器官和遗体的捐献起步比较晚。由于脑死亡并未立法,而且死要有全尸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明知亲人已经脑死亡,家属们还是不愿放弃抢救,更加无法接受把亲人的器官去捐赠给别人,至于捐献遗体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那是我亲身的经历。

那一天傍晚,120送来一个女孩小卫(化名),她才18岁,刚从外地来苏州打工。下班过斑马线时,被车子撞倒,头部受到撞击,送来我们医院时心跳、呼吸都已经停止了。但是医生们还是立刻启动抢救程序,经过急救,女孩的生命竟然恢复了,呼吸由机器维持着。但是,由于她的伤势实在太重,我们已经无力回天,她的离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由于这是一例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女孩没有家人,没有钱。我们启动了绿色通道程序,一方面积极继续抢救,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寻找她的家人。第二天,警方通知我说,女孩的妈妈在陕西,隔天就能到苏州。我无法想象,一个母亲得知自己18岁的女儿遭遇了车祸,而且生命垂危,会是怎样一种心境。

见到小卫的妈妈,是小学语文老师,说话慢条斯理,虽然已经努力克制,但言语中仍难掩悲伤。她把女儿的照片捧在手心里,反复哭诉着,说不该让女儿一个人来苏州打工,怪自己没照顾好女儿。我是个男的,但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的眼泪竟然没有忍住。我很想告诉她,小卫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了。但是我又实在不忍心,只能先安慰着她。

两天后,小卫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那天,我对小卫的妈妈详细说明了情况,小卫已经脑死亡,心跳、血压都靠药品维持着,呼吸也是由呼吸机在维持。话还没说完,小卫的妈妈已经哭瘫在地,我相信天下任何父母都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我扶起她,告诉她,小卫肯定不希望妈妈这么伤心。

为了安慰她,我说或者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让小卫“活下去”。听到我这句话,小卫妈妈突然停止了哭泣。于是,我告诉她,我是医生,但同时也是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通过器官捐献,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挽救很多不幸的家庭。

听完我的话,小卫的妈妈稍许平静了些。她说,女儿从小就是个善良可爱的孩子。如果女儿的器官捐给其他人,那她就有一部分还活在这个世上,她的眼睛还能通过别人看世界,她的心脏还在别人的胸膛里面跳动。她愿意帮女儿做这个决定。

最终,在小卫妈妈见证下,小卫捐献了她的双肾、心脏和一对眼角膜。因为小卫的捐赠,有三位重病患者获得了重生,还有两位患者重见了光明。

有时候,医生也很无助。面对无法治愈的患者,他们的内心和患者的亲人一样悲哀,甚至会更难受。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无力!医生对于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当患者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如何让他,让他的家人理解疾病、接受现实?让患者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医生给予患者心理上的疗愈,比医疗技术本身更加重要。

每一位医生的心中都留有一块地方,安放着那些没有被治愈的病人。


作者单位: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中心

责任编辑:杨帆 梁海燕 蒋志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