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广电:【院长时间】 他的到来,让医院士气大振;他的魅力,让博士博士后们追随而来……
6月18日,苏州广电采访我院梅冰院长。
宣传科
【附】苏州广电自媒体推送内容
【院长时间】他的到来,让医院士气大振;他的魅力,让博士博士后们追随而来……
最近,SBS融媒健康工作室的《大咖来了》栏目有点热闹,来了苏州许多医院的大咖院长。 院长们领航医院,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他们的改革创新,务实举措,让医疗资源越来越优质,让看病难题不断得以改善…… 来,赶紧认识下今天这位大咖院长,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院长,原上海长海医院急诊科 硕士研究生导师——梅冰。 相信很多老苏州都知道,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的前身是高新区枫桥人民医院,也就是一个乡镇级别的医院,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高速奔跑的区级医院。这个变化就与梅冰院长密切相关。 梅院长于2016年6月1号正式任职于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随后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2017年到2019年,三年时间,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医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数”说变化 硬实力方面—— 基建规模。 从最早时候25000平方米到现在的12万平方米,从20多亩增长到100亩。 床位设置。 从以前刚好能满足二级医院的300多张床,到现在光二期就有757张床,加上正在改造的一期,总共有1050张床。 院区环境。 从原先老旧的院区,到现在像一个花园一样的环境。外部与内部就诊环境都让人舒心。 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 如果光用投入去计算的话,近三年的投入是前面20年的20倍。 软实力方面—— 学科建设。 医院近三年学科建设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现有41个临床一级科室,4个苏州市重点专科,12个高新区重点和培育专科。拥有医学研究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应该说是具有三级医院架构和三级医院能力,正在良性运行的一家医院。 人才引进。 目前医院70%的学科已经更换了学科带头人,他们基本都来自于医科院校直属附属的三甲医院。23个新引进的学科带头人,有20个是正高级职称,有13名博士,3名博士后。 门急诊量。 年门急诊量 2015年58万人次,2019年83.5万人次 手术量。 住院手术2015年3000台次,2019年近8000台次; 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2015年36%, 2019年接近50% (三四级手术是指手术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较高,其占比的提高,不仅意味着手术量的增加,还有手术质的提升。目前医院能够开展或基本能够开展三级医院所能开展的全部三四级手术) 从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三年的时间,医院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人才引进。 “现身说法”引进人才 由于高新区医疗起步相对较晚,前期发展也比较缓慢,导致医院平台不够。作为一家二甲医院,如何吸引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这非常考验院长的能力和智慧。 高新区人民医院院长 梅冰 我曾经有一天晚上9:00开始从上海虹桥机场出发,两天半的时间,我跑到兰州,跑到石家庄,跑到保定,跑到长春,再跑到上海,就两天半时间跑了这么多地方。辛苦是实实在在的,但院长就是要现身说法…… 类似这样的故事,这三年一直在不断上演,梅院长就是这样用”现身说法“,引进了如今20多位正高级职称的专家,这份个人魅力是独一无二的。说到这儿,就要隆重介绍下梅院长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原上海长海医院急诊科,危重症方面的专家。 前半生 上海长海医院危重症专家 上海长海医院有多厉害,长海医院的危重症科有多厉害,云姐姐自不必多说。当时作为这个优秀团队中的一员,梅院长用仁心仁术守护着无数人的生命。 每年他要抢救超过5000多例的危重症病人,还要管理300多例监护室病人,可以说一年365天,他有300天时间半夜要赶去医院。据说,自从当上了主治医师后,他就再也没有休过假。 高新区人民医院院长 梅冰 工作压力非常大,因为我们收治的都是重病人,你想5000多的病人,一年大概死亡500多例。每天面对这些病人,心里的压力很大,工作压力也很大。 但那个时候就是医者仁心,工作的责任感,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在支撑着。我们不能够保证能够挽救每一例病人的生命,但有一点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去珍爱生命,去敬畏生命,要尽我们一切的能力去挽救生命…… “大专家”转型 下基层做“院长” “做一个好医生”——在长海医院的几十年,梅院长做到了自己的承诺,但是他同样也有着更大的抱负。 国家医改推行了多年,深化医改里有个很重要的条款就是要大力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分级诊疗,把病人从大医院往下面分流。 作为一家区级医院,高新区人民医院正是分级诊疗的生动实践。能将这样一家区级医院发展好,就可以避免大家一窝蜂的全扎堆到大医院里去,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病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是梅院长的美好愿景。他还有个自己的”十四五“规划,就是希望带领医院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为市民们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