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沉默的杀手”——不痛的胆囊结石
近期,我院普外科门诊医生接诊了因患有无痛性胆囊结石、忽略随访,导致病情变化的患者陆阿姨。普外科主任柴琛教授提示,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要小心“不疼的”胆结石!
68岁的陆阿姨,因患有胆囊癌合并肝脏多处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性腹水,此前已经在上海、苏州等多家医院诊治,进行了化疗、靶向+中药等治疗,看起来状态很差。医生询问病史,得知阿姨在30多岁时就发现胆囊结石,但平时几乎没有腹痛、腹胀等不适,所以也未进行药物治疗。家人说,以前阿姨还定期B超检查,结石大小3cm左右;退休后几年没有定期复查。后来觉得右上腹闷胀不适,食欲减退,小便颜色加深,怀疑胆囊结石出问题,到上海、苏州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晚期胆囊癌,但已经失去最佳手术时机,令人痛心。阿姨家人还说,最近自己的一位亲戚,也是因为感觉腹胀不适以为是消化不良,到当地医院检查诊断,已经是晚期胆囊癌伴癌性腹水,后来不到三个月就去世了,令人惋惜。
普外科主任柴琛教授介绍说,临床上这种案例比比皆是,确实令人痛心。这些患者的共同点就是无痛性胆囊结石,又被称为静止性结石、无症状结石等。这个无痛性胆囊结石麻痹了患者,很多患者认为胆囊结石如果没什么症状,就不需要手术治疗!大家都听过这句俗语:“咬人的狗不叫”。胆结石也是一样,最可怕的不是它让人腹痛、背痛、发烧,而在于它癌变难以被早期发现,有些胆囊癌患者甚至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不适症状,在长达数十年中错失治疗良机。无症状的胆囊结石,通常被肝胆外科医生们称为“沉默的杀手”——平时不痛不痒,可一旦等到出现问题就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比如胆囊癌。
柴琛教授解释,胆囊癌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恶性肿瘤,是较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之一。2015年胆囊癌发病率在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18,死亡率排名第11。胆囊癌发病率虽然比较低但死亡率高,胆囊癌具有恶性程度高、容易出现远处转移,病程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而不易诊断,对放化疗不敏感、缺乏靶向治疗药物等临床特点,导致胆囊癌总体预后很差,资料显示,5年生存率不到5%。近年来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胆囊癌的发病率有缓慢上升趋势,跟胆囊结石发病率上升和社会老龄化有关。
“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不疼的’胆结石有时候更要命!对于那些存在胆囊癌高风险因素的患者,还是要积极手术。”柴琛教授强调道。
普外科:何战洋
审核:柴琛
【附】相关知识:
临床研究发现,胆囊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以下几个因素:
1.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单个结石直径>2 Cm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l cm者的10倍。
2.胆囊息肉
临床上真性胆囊息肉其实并不多,绝大多数胆囊息肉为假性息肉,多为胆固醇结晶和炎性息肉,无癌变可能。真正的胆囊息肉是指绒毛状腺瘤,可以癌变,临床上要密切注意。胆囊息肉具有恶变倾向的特征如下:(1)息肉直径>10 mm;(2)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胆囊腺肌症等。
3.胰胆管汇合异常
胰胆管汇合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畸形,丧失Oddi括约肌控制功能,胰液逆流入胆囊,引起黏膜恶变,在组织学上多表现为乳头状癌。
4.肥胖症和糖尿病
肥胖与多种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肥胖症者可明显增加胆囊癌发病率,其BMI每增加5 kg/m2,女性患胆囊癌风险增加1.59倍,男性增加1.09倍。肥胖症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可增加患胆囊癌的风险,如糖尿病是形成结石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结石协同促进胆囊癌的发生。
5. 年龄和性别
胆囊癌偏好女性。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3倍。胆囊癌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60岁以上的胆囊炎病人癌变率急剧增加,占总病例的70%~85%。胆囊癌发生的平均年龄为62~65岁。
6.胆囊癌家族史
胆囊癌患者的直系亲属的易感性明显升高,是普通人群罹患胆囊癌风险的数倍,但不像乳腺癌那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目前没有找到非常明确的基因在胆囊癌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目前的基因检测判断其患胆囊癌的风险价值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