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广电:一面特殊的锦旗:这家医院心脏介入技术,我们服了!

2020-10-20

10月20日,苏州广电报道我院心脏中心诊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赢得患者锦旗致谢。

宣传科


【附】全文




一面特殊的锦旗:这家医院心脏介入技术,我们服了!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 2020-10-20 17:10


近日,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张孝忠教授就接到了患者夏老伯儿子送来的锦旗,上面写有“济世良医、身怀绝技”几个鲜艳的大字。患者儿子握着张主任的手激动地说;“感谢您,用精湛的介入技术救了我老父亲的命!”

原来,9月14日凌晨4点多,79岁的患者夏老伯突然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并伴有大汗,含服速效救心丸后无缓解,立即由家人送往当地最大的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该院胸痛中心启动导管室并为其进行心脏介入手术,准备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但是,由于夏老伯的血管条件不好,导管到达目标血管的位置用时较长,在台上他就发生了两次急性左心衰,生命垂危。虽然经过抢救保住了生命,但是介入手术没做成,血管没开通,大面积心肌发生了坏死,夏老伯的心功能非常差,不吸氧很难躺下,说话也上气不接下气的,非常难受。孝顺的儿女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又跟当地心内科主任商量,请来了外地专家为父亲做第二次介入手术。结果造影后心脏支架也并没有成功放入,冠状动脉仍未开通,夏老伯的心功能越来越差,后来根本不能脱离氧气,床上躺着都很难保持平稳呼吸。

这时,夏老伯在苏州工作的儿子突然想到了三年前为自己看过病的高新区人民医院的张孝忠教授。三年前,小夏因为心率快、夜间常常惊醒而四处求医,始终没有确诊。当找到张教授时,经验丰富的张教授一语道破其病情:“你不是心脏病,是鼾症(打呼噜),夜间打鼾导致呼吸暂停、各个器官缺氧而诱发了心率增快、血压高、噩梦不断”,并建议他去做睡眠呼吸监测。随后的睡眠呼吸监测证实了张主任的判断。小夏夜眠时佩戴呼吸机,完全改善了所有的不适症状,由此,他对这位从北京307医院被引进到苏州的张教授充满了感激和敬佩。现在老父亲的治疗遇到了困境,张教授能否再次力挽狂澜,救老父亲于危难之中呢?

跟张孝忠教授沟通了老父亲的病情,张教授同意一周后为夏老伯开通血管,并指出这是唯一一条能救夏老伯的路了——做了,周围缺血的心肌还会慢慢恢复,不做,心功能只会越来越差,再难也要做!张教授对患者强烈的责任心和对自己技术的胸有成竹,深深地感动了小夏。与家人商量以后,在当地叫了一辆120急救车,两个多小时车程,把一路吸着氧的老父亲送到了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

入院时,由于夏老伯的心功能差,心脏射血少,肾脏得不到充足的供血,肾功能都出现了问题。心内科医生迅速查看了病人,给予吸氧、监护,做各项检查,评估了夏老伯的病情并给于相应治疗;护理团队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执行医嘱,向患者宣教,从少食多餐到不能用力大便,话语亲切细致,服务周到。住院第二天,夏老伯的状态就平稳了很多。张孝忠教授查看病人后,决定于9月27日为患者做心脏介入手术。

9月27日,夏老伯第三次躺在了介入治疗的手术台上。经冠脉造影,发现其血管条件真的不容乐观:左主干很短,起始后立即分叉,目标血管左前降支的开口距离左侧回旋支开口非常近,导丝进入左主干后,容易滑入左侧回旋支而不能进入目标血管。经验丰富的张教授先用一根导丝占领回旋支的位置,再用另一根导丝进入左前降支。由于开口角度问题,正常头部为J形的导丝难以进入前降支,张教授又动手为导丝塑形为S形,终于进入狭窄闭塞的目标血管,但是由于血栓形成时间已经两周,质地比较硬,导丝难以通过,张教授又换了一根导丝才得以通过,终于将狭窄血管扩张,开通了血流。

之后,又根据狭窄位置测算距离,准备置入支架。但是问题又来了:由于两根血管开口距离较近,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阻塞另一根血管的开口,导致该血管闭塞。张教授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保护另一根血管开口的同时在病变血管中成功置入支架。支架放好了,所有冠脉的血流都畅通了,夏老伯一下子感觉敞亮了,呼吸也顺畅了许多。看看表,平时只需要15分钟左右的手术,这次却做了一个多小时!脱下铅衣时,张主任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但是看着夏老伯终于露出的笑容,张主任也欣慰地笑了。大家也不由感叹:“真的是处处是险滩,高超技术和强烈的责任心让我们终于到达彼岸”。

术后三天,夏老伯心功能好转,肾功能恢复正常。来的时候吸氧卧床还上气不接下气,现在不吸氧就能自己在走廊溜达;术后七天复查心脏彩超后,夏老伯高高兴兴地出院了。

看着父亲恢复得这么好,小夏高兴地说,很庆幸,选择了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选择了张孝忠主任,自己几天前做的选择非常正确。于是,就发生了开头送锦旗的那一幕。经历了三次手术,夏老伯的家人发自由衷赞叹:“啥也不说了,苏高医的心脏介入技术,我们服了!我们要告诉更多的人,让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受益!”(通讯员张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