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杀手——下肢深静脉血栓

2019-08-29

提到血栓,大家都不陌生,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心梗、脑梗都是由动脉血栓引起的。说起静脉血栓,可能很多人就不了解了——80%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病前都没有症状,而且一旦发病,往往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夺人性命!

近日,我院介入科就收治了一位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小伙子很年轻,28岁,近几天来突然发现左下肢又肿又胀,疼痛难忍,蒋保华主任接诊后,初步判断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入院后,蒋主任为患者做了下肢血管造影发现,患者的下肢静脉里全是血栓!蒋主任立即为患者做了静脉血栓抽吸手术,抽出来很多血栓!术后,患者下肢肿胀消退,疼痛缓解,症状明显好转,肺栓塞的风险减少。

那么,血栓是如何形成的呢?蒋主任解释说,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被心脏泵出,经过各级动脉,到达外周组织器官,氧气和营养被吸收,“鲜红色”的动脉血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沿着静脉血管缓慢回流入心脏。当静脉血管管壁出现损伤,静脉血液回流变得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血液中的血小板、红细胞等成分就会在静脉血管聚集,就像体表外伤后血液外渗凝固形成的血痂,这就叫做静脉血栓形成。而相较于上肢和腹部、盆腔的静脉血管,下肢静脉更容易形成血栓。

蒋主任说,大多数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前都没有什么征兆,而一旦发病引起肺动脉栓塞往往情况就很凶险了。虽然不是所有的下肢静脉血栓都会发展成为肺栓塞而致命,只有急性期大腿段深静脉内的血栓才最容易脱落。但是,一旦脱落的栓子随静脉回流到右心房,再经过右心室泵入肺动脉处,将肺动脉严严实实地堵上,人会迅速死亡,其速度远远快于心梗,根本没有抢救和挽回的时间。

静脉血栓急性期时的典型症状是下肢疼痛肿胀,小腿变粗,但很多人在碰到这种情况时并不太当回事。也有部分人发现问题后,找去内科检查,查不出病因,反而耽误了治疗。静脉血栓的最佳治疗时期是急性期内(15天之内),因此,发现下肢有异常后,大家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血管外科就诊,千万别等疾病扎根了才去“挖”!

“拒绝血栓形成,从预防做起。”蒋主任提醒说,首先要避免陷入血栓“危险三角”。根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逐年上升,预计在2020年每10万人发生率达478。它已成为一个危及全球性的疾病,是第三大心血管杀手。在西方国家,每年因静脉血栓栓塞症死亡的人数逾80万人,超过了艾滋病、前列腺癌、乳腺癌和高速公路意外事故导致死亡人数的总和。早在19世纪,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就提出了“血栓形成三要素”,即血液的流速缓慢,血液的成分改变,以及血管的损伤,这被称为血栓的“危险三角”。在日常生活中,有三种情况容易使我们陷入“危险三角”:一是长时间静坐久卧不活动,比如长途旅行中,乘坐飞机、火车以及坐班的办公室人士由于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二是女性在孕期及产后,长期卧床休养;三是近期接受过外科手术、卧床制动或受到创伤、造成骨折等。

现在办公室白领工作压力大,在电脑前一坐就是3、4个小时,吃饭叫外卖,除了上厕所外,基本都是久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有数据表明,每静坐1个小时,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会增加10%,静坐90分钟,膝关节的血液循环降低50%,静脉回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静脉血栓便随之而来。“所以,平时可以做做踝泵运动——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运动,起到像水泵一样的作用,促进下肢的静脉和淋巴回流;同时多喝水,每天的饮水应不少于于1500ml,避免血液粘稠,尤其在坐长途飞机、汽车、火车时更需要多喝水;另外,出国旅行时坐飞机时间久,在飞机上活动范围有限,穿上医用弹力袜就是很好的方法,并配合做做踝泵的运动。”蒋主任建议道。


介入科:金磊

审核:蒋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