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儿科成功救治一例川崎病伴冠状动脉损害患儿

2020-11-23

近日,我院儿科成功救治1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型冠状动脉瘤)的患儿。

该患儿,男,2岁3月,因发热伴颈部肿块3天于2020年11月9日入院。入院次日查房,患儿仍反复高热,全身皮肤多形性红斑,卡巴红斑(图1),左侧颈部可扪及一肿块,约2.0×1.5cm大小,双眼球结膜充血,非渗出性,唇红皲裂(图2),草莓舌,双手足掌趾红斑,结合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19.57×109/L),同年龄段贫血(血红蛋白 99 g/L<110 crp40="">30 mg/L)、血沉63 mm/h(>40 mm/h),超声心动图: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Z值2.69,右冠状动脉(RCA)Z值6.43,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LMCA小型动脉瘤,RCA中型动脉瘤)。入院后第3天(11月11日,病程第5天)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肠溶阿司匹林口服,患儿体温逐步下降至正常并保持稳定,未发生体温反复,退热72小时后减量至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口服。病程第6天(11月12日)复查超声心动图LMCA恢复正常,RCA由中型冠状动脉瘤恢复至小型冠状动脉瘤。病程第8天(11月14日)血小板496×109/L(>450×109/L),加用双嘧达莫口服抗血小板治疗。病程第10天(11月16日)双手甲床周围膜状脱皮(图3),再次复查超声心动图LMCA和RCA恢复正常。患儿住院8天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

川崎病以往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时期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以发热、双侧非渗出性球结膜炎、口唇口腔黏膜红斑、手足变化、皮疹以及颈淋巴结病为特征。有的川崎病孩子有卡疤改变,指原卡介苗接种疤痕处再现红晕、红斑、硬结、水泡或结痂,为川崎病的特异性体征,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标志,该患儿就有卡巴改变。川崎病主要影响<5岁儿童,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川崎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未经治疗者,高达25%的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瘤。什么是冠状动脉呢?心脏跳动发挥泵血作用,推动血液循环,需要血液供应心脏,冠状动脉就是供应心脏血液的动脉,左心室发出升主动脉,升主动脉根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血液(图4)。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最为严重的是巨大冠状动脉瘤,瘤腔内血流相对瘀滞,容易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少数巨大冠状动脉瘤可能发生破裂,形成心包填塞,导致心脏性猝死。川崎病孩子出院后的随访管理很重要,应按照2017美国心脏病协会川崎病指南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分层进行随访管理,该患儿属于危险分层4.3级(中型动脉瘤恢复正常或仅扩张)。

该患儿诊断明确,治疗及时顺利,防止了冠状动脉瘤的进一步发展。熟悉川崎病的常见临床特征,及时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进而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保护冠状动脉,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保护孩子健康。

儿科  赵武

左上:卡巴红斑;右上:唇红皲裂;左下:双手甲床周围膜状脱皮;右下:冠状动脉解剖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