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肠道微生态助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健康

2024-04-30

近日,临床营养科会诊了一位年轻的患者,小陈确诊溃疡性结肠炎已有7年,因不当饮食再次出现腹泻伴黏液血便入院。会诊时患者腹泻病程已有4周,体重减轻3-4kg,体型消瘦,乏力,存在低白蛋白血症、轻度贫血,少量流质饮食为主。陶琳主任详细询问病史并评估胃肠道情况,进行膳食调查,仔细体格检查,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状态评估,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 2002)评分4分,住院患者主观整体评估量表(SGA)评估B级,提示有营养风险,中度营养不良。根据筛查和评估结果及小陈的病情陶主任给予兼顾规范化和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方案,经口摄入少量流质饮食联合口服营养补充剂(ONS)及肠外营养治疗,同时给予口服营养微生态制剂(脆弱拟杆菌BF839)。

小陈保持了积极的态度,配合消化内科治疗的同时遵循营养科营养+肠道微生态治疗方案。5天后腹泻次数减少,大便次数由8-10次减少至2-3次,黏液血便消失,性状由水样便转为半成型,故停用肠外营养,饮食改为半流少渣饮食;10天后小陈大便基本正常,饮食逐步过渡到少渣软食,口服营养补充由短肽型全营养制剂逐渐过渡至整蛋白型全营养制剂;14天后大便正常,体重较前恢复2kg,白蛋白恢复正常,贫血情况好转,逐步停用肠内营养,饮食转为软食,经过1个月的随访,小陈的生活逐步恢复如常。

苏州高新区临床营养科主任陶琳主任医师介绍,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好发于20-40岁,病程长,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往往存在营养不良,且营养不良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主要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为主要特征,伴有肌肉衰减症、贫血、钙、维生素D缺乏与骨代谢异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等。营养治疗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挥了其他治疗措施无法替代的作用。临床上实施营养治疗时将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发症类型及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个体化方案。

陶琳主任医师指出,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中微生物种类与健康人有明显差异,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减低。益生菌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增加抗菌物质产生,加强肠屏障功能及黏膜免疫调节而发挥作用。脆弱拟杆菌839(Bacteroides fragilis 839,BF839)是由张季阶院士在1983年9月从健康婴儿体内分离出的一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是一群生活在机体内有益于宿主健康的微生物,免疫功能性菌株,是国内首个二代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抑制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通过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对于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营养科高莉莉